当前位置: 资讯 >

科技、未来与新奇:成都大运村中的“机器人”服务团队

来源:21经济网 发表日期:2023-07-31 16:21:28
x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果 董鹏 成都报道


【资料图】

“这座城市已经存在了多少年?”

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正在成都举行。在大运村,一位瑞士运动员提出上述问题——这里众多充满科技感、未来感、新奇感的产品,诸如能互译超80种语言的翻译机、能拉花的咖啡机器人、3D打印真人手办机器、降温冰背心、智能健身镜等,都吸引着这位20岁的年轻人,并进而衍生出了他对这座城市的好奇。

“有2000多年”。工作人员用汉语进行的回复通过翻译机实时译回法语,在接收到信息的那一刻,这位瑞士运动员流露出的表情是“难以置信”。

事实上,这正是成都的魅力之处。它既古老,又现代,有江山之雄,有文物之盛,同时是中国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在大运村,有这些科技产品的出现,不仅展现了本次大运会服务的人性化和细致化,也让来自全球的年轻人感受、了解到了正日新月异变化的成都,以及成都的魅力。

(上图:成都大运村外景。摄影:本报记者梁远浩)

大运村的科技“新宠”

据大运会执委会体育竞赛部副部长刘国荣介绍,本届大运会共有113个国家和地区报名,共6500名运动员参赛。

这些运动员来到成都的第一站,是大运村的欢迎中心,在等待办理入住手续的闲暇时光,一台咖啡机器人获得了众多运动员的关注。“我们从阿根廷来”,一名运动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经过了长途飞行后,有一杯咖啡是非常美妙的感受”。

事实上,咖啡是缓解疲劳的饮品,而制作咖啡的这台机器人,则成为了这些年轻运动员了解“中国科技”的窗口。

欢迎中心的志愿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经常会有来自不同国家的运动员,围在咖啡机器人周围进行“国际讨论”,这台机器人俨然成为大运村“新宠”。

如在7月23日,当美国代表团抵达后,最开始只有一名运动员好奇地上前观看机器人制作咖啡的过程,后来他叫来了自己的队友,并尝试性地在旁边的操作屏幕上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咖啡风味,这个指令马上传输给机器手臂——磨豆、冲泡、打奶泡、拉花、装杯出餐,一系列动作在两只机器手臂颇为“炫酷”的操作下,不到1分钟便做好了一杯咖啡,“味道非常棒”,这名运动员说。

(上图:一名运动员正为咖啡机器人拍照。摄影:本报记者梁远浩)

半小时后,咖啡机器人周围就站满了不同国家的运动员,还有人专门给自己在国外的亲人打去了视频电话,尽管不能知晓他和亲人的交流内容,但其手机镜头一直跟随着两只机器手臂在移动,这名运动员还在担任起了解说工作,如机器手臂要开始给咖啡拉花时,他迅速用手指给自己的亲人提示,大意是“看这里,有神奇的魔法要开始了”。

如今,每天都有很多运动员对其咖啡制作过程拍照,甚至机器人身上还被贴上了小纸条,不同国家的运动员,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对这台机器的喜爱,如一张卡片上写着:“它让我感受到中国的科技力量”。

这样的科技力量是如何变为现实的?据该咖啡机器人公司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咖啡机器人的核心技术是对操作手臂进行精准控制,如在拉花环节,无论是手臂的力度还是定位出现偏差,都可能导致奶泡溢出或拉花失败,“这归功于我们开发团队在人工智能与智能机器人领域的长期深耕,其技术已经具备全球领先水平”。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能够做花式咖啡的机器人,而且它拉出来的图案很棒”,一位外籍运动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让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成都这座城市。”

以技术赋能大运村服务工作

在大运村,科技对运动员们的服务,不止于能做一杯咖啡。

由于比赛时间不同,运动员的餐饮时间亦各异,一台“小吃机器人”的出现,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供应的能力,成为了大运村人工餐饮服务外的有效补充。

据介绍,该机器人用“AI物联网+中华小吃”的烹饪理念,可全自动接单、叫号、烹饪、出餐,运动员只需等待两分钟,冬阴功拉面、蛋烘糕、熊猫汤圆、馄饨等菜品即可出餐,能满足村内人员随时的用餐需求。

“我原来以为这台机器人做出来的饭菜不会好吃,但却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做的拉面甚至好过了很多街头餐馆”,7月26日,一位作为“市民代表”参观过大运村的成都市民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即使在成都这样的美食之都,我想它也有一席之地”。

“我不在大运会期间过生日,让我错过了这么酷的一件礼物”,7月27日,一位来自西班牙的运动员颇有遗憾地表示。此时,他被眼前的数个3D人偶吸引,这些人偶身长在10厘米左右,拥有高还原度的肤色与面部特征,更重要的是,他正拿在手上的这个人偶,其“原型”正是站在他身旁的工作人员。

(上图:一名运动员观看3D真人手办。摄影:本报记者梁远浩)

“大运会期间,过生日的运动员都能获得一个3D真人手办”,这家科技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运动员只需要进入一个布满镜头的专用取景间,在3秒钟内完成拍摄800张全方位人物照片的拍摄,再利用云端建模技术生成人物3D数字模型并传输至全彩3D打印机,最后就能打印出高精度的人物手办,可以说就是缩小版的自己”。“其中的关键技术,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一”,他表示。

在大运村,能享受这些科技产品的群体,不仅有运动员,“当穿上冰背心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夏天里最冷酷的仔”,志愿者梁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

他说的冰背心,是指采用了一种新型恒温材料的户外装备,使用前,仅需要将“内芯”放入冰箱冰冻半小时,就实现在30多摄氏度的户外为穿着者提供近两小时的清凉,“其关键技术就是内芯里的材料,通过固态到液态的转换来进行吸热或放热,以实现在服装周围形成相对恒定的温度,相当于随身携带了一个小空调”,该公司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如服务于大运会的志愿者,他们需要在烈日下工作,那么这件冰背心将发挥了降温的作用”。

(上图:一名运动员了解“冰背心”。摄影:本报记者梁远浩)

科技赋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

据官方消息,7月28日开幕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是继北京、深圳之后,中国大陆的第三次举办,也是中国西部地区首次举办世界性综合运动会。

作为主办方,成都需要不断学习、对标,以获得与积累举办大型赛事中的经验,建设成为“世界赛事名城”是这座城市锚定的发展目标。

在成都大运会前,我国举办的另一个世界性综合运动会为北京冬奥会,而在科技服务上,可发现成都大运会实现了与北京冬奥会的对标与精进。如北京冬奥会上出现的智能机器人、智能厕所、翻译机等,也在成都大运村里出现,并根据此次大运会的特点进行了优化,而3D真人手办、降温冰背心等产品,则首次出现在大运村的服务项目中。其中还成就了多个大运会“第一”,比如由共计10台咖啡机器人、小吃机器人组成了大运会历史上最大的餐饮机器人服务矩阵,以及穿上后可实现迅速降温的“冰背心”——成为大运会历史上首个智能降温共享装备。

可确定的是,直至8月11日闭村,大运村的这些科技产品都将为参赛运动员、随队官员、志愿者等提供保障服务。分析人士认为,这些科技产品不仅能够在各国年轻运动员心目中种下种子,也能为成都在举办更多、更高规格的体育赛事积累服务保障的经验。

而在8月11日后,成都即进入“后大运时代”,成都市体育局副局长陈志在此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提出,“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大运会遗产,在后大运时代一体推进世界赛事名城建设。”

其中,就包括“坚持建圈强链,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是:利用大运会、世运会等重大赛事契机,策划产业招商推介活动,围绕以竞赛表演、户外运动和场馆服务为重点的现代体育服务业、以智能装备和新兴装备为重点的体育制造业、以“体育+”“+体育”为特色的文体旅农商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引进一批链主企业、重大项目落户成都。

(上图:成都大运村外景。摄影:本报记者梁远浩)

那么这些科技产品亦不会“昙花一现”,而是将更好的融入成都——在未来举行的2024年汤尤杯、2025年世界运动会中,都有望再次见到这些产品;另外一些产品已经决定在成都布局,如智能小吃机器人的供应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已在成都成立分公司,将对成都市场进行开拓,“该产品将首先在医院、高校等人员密集场所布局,比如医生完成一台手术后,无论再晚,只需几分钟就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

“成都正在建设时尚魅力的体育消费中心,我相信通过这些新业态、新场景能更好地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一位分析人士称。

x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