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一个因水而兴,应“运”而生的杭州故事

来源:都市快报橙柿互动 发表日期:2023-08-14 09:44:16
x

“吾生须臾,长江无穷……”

当我们以人类的生命四季,对话自然的变迁尺度,难免会如同东坡居士一样,从心底涌起对浩瀚历史、苍茫宇宙的感慨。

然而,人类文明在“草木一秋”的繁衍循环中,确乎有能力在大地的胸怀留下自己的印迹:它关乎地理纵横的格局重建、生存资源的果敢争取,更关乎民生百态的滋养涵育、文化理念的绵延传承——这是一条河流,延续2500余年的故事。


(资料图)

运河在西湖文化广场拐了一个弯,由此向东进入钱塘江(王川 摄)

大运河的开凿,来自一个非常现实的生存考量。《说文解字》道:“运者,迻徙也。”大运河开凿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南粮北运、商贸流通的难题。

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北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举足轻重的漕运通道、经济命脉和文化通道。

千年漕运史,今朝新航路。如今,这条以“运”为名的河流,正书写着历久弥新的价值。

8月的杭州,一艘艘货船从京杭运河杭州段二通道八堡船闸的闸门中驶过......

首批货运船只开进京杭运河杭州段二通道北起点(王川 摄)

从地图俯瞰,这条26.4公里的航道仅仅是一段微小的刻度,却由此打开了浙江水运格局的任督二脉,将杭州引向“通江达海”的新时代。

在“二通道”新布置的历史展陈中,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的寄语: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如何回答好这篇文章?杭州不断探索,孜孜以求,书写下自己的“答案”。

04:01

百姓的运河:

似曾相识燕归来

据统计,大运河流域居住着中国近八分之一的人口。有专家指出,在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当中,中国大运河以其时间跨度之长、辐射面积之广、牵涉人口之多,居于独一无二地位。

一艘艘货运船只正穿过登云大桥(王川 摄)

大运河杭州段,更是在地理格局上,自北向南串联起了杭州最“经典”的城市中心——仅北起石祥路南至武林门码头段,长约7.3千米,范围4.1平方千米内,就包含两岸开放式历史文化街区、博物馆群落和工业遗存等组成的线性水陆空间。

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登上杭州水上巴士“西湖”号,从拱宸桥到艮山门码头,行船中,他仔细询问运河保护和建设的情况。习近平叮嘱,把运河真正打造成具有时代特征、杭州特色的景观河、生态河、人文河,真正成为“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

运河游船(王川 摄)

“游客”寓于人民,人民关乎民生。

从小居住在桥西直街的单跃钢,人生中大部分的时光都与运河联系在一起,货轮经过家门口时的汽笛声,组成了难忘的童年回忆。可是随着年龄渐长,单跃钢也慢慢感受到居住环境的逼仄。

“到了成婚的年纪,我们这里还是棚户区,几十户人家挤在一起,没有独立的空间。周边都是工业厂房,让人无法忍受。”

历史上的“十里银湖墅”,成了原住民渴望逃离的故土。

2002年初,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工程拉开帷幕。城市保留修缮了桥西直街、小河直街、大兜路等历史街区中富有水乡特色的古居,同时改善居民生活配套设施,重现运河人家依水而居的生活状态,重塑特色城市滨水风貌景观,惠及沿岸居民200多万人。

如今的桥西直街已经是一处融合遗产保护和城市有机更新的示范性历史文化街区,与边上的拱宸桥一道成为大运河杭州段的标志性景观。

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王川 摄)

2004年,杭州开通运河主干道水上观光巴士,4条线路的串联,让游客依水观城,让市民便捷通勤,再现了“运河水乡处处河,东西南北步步桥”的江南韵味。

杭州运河集团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立在运河边长大,2010年返乡工作,成为了一名运河的建设者。“在我从小长大的地方为人民服务,我内心是非常骄傲和自豪的。”

“我们尽量把公共空间让出来给老百姓,让沿街店铺减少商业化的味道,更多的是融合运河的市井文化,呈现一种烟火气和文化气息。”

事实证明,充分尊重运河实际的城市发展规划,能让城市肌理与运河保护、文脉传承相得益彰。现在,在河畔的桥西直街,除了能感受到运河历史街区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外,还有方回春堂、天禄堂等国医国药馆以及杭帮菜、料理、咖啡馆、书画室、服饰店等新商业业态,不仅为街区居民的生活提供便利,也为外来游客提供休闲游憩、文化体验的场所。“还河于民”真正成为了一幅可感、可看、可亲的画卷。

文化的运河:

从过去流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

运河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河流、历史维度中的河流,更是一条文化之河。波光云影间,大运河孕育出了漕运文化、非遗文化、戏曲文化、美食文化等。

这条河,守候着传统的回响。

盛夏时节,拱宸桥畔,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落内各类体验活动精彩纷呈。

00:31

馆长陈刚说,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落是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创新载体,也是读懂杭州城市文明记忆的鲜活读本,这里保留了桥西历史街区的原真性、完整性,同时创造出“工业遗存保护利用与工美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相结合的“杭州模式”。

大运河非遗工艺(王川 摄)

馆内的大师工作室,先后入驻了国家、省、市三级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30余人,成为游客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时,工美馆还不断创新文化传播的载体,打造数字博物馆,探索文旅融合,开发研学课程,打造博物馆形象IP,不断传承运河的时光“迹忆”。

这条河,见证着区域的新生。

“舟过临平后,青山一点无。”元代诗人吴景奎的《过临平》,展现了一幅大运河畔的生动图景。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让临平在历史长河中成为一座商业重镇,桨声欸乃,仕宦商贾络绎不绝。

大运河临平段(王川 摄)

2021年,临平启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建设,开启以大运河为核心的新时代文化临平工程,打造“承古开今、融汇创新”的中国大运河南源精彩段,讲好新时代的运河故事。“风帆如借便,明日到姑苏。”

这条河,还引领着国际的汇流。

00:35

2014年,一部名叫《遇见大运河》的舞剧随着申遗成功而诞生,艺术总监萧加说:“过去的千年,华夏子孙铸就了运河,今天的我们,要用文化挖掘一条运河。”

“运河文化当中能够推动现实社会发展最宝贵的就是创新精神,我们不仅要保护先人的东西,更要挖掘他们留下来的精神财富!”

经历三年创作,这部剧走过大运河沿岸的六省二市,并前往法国、德国、埃及等十大世界运河流经之处,至今已在全球巡演数百场。

运河大剧院(王川 摄)

“一位巴拿马当地的官员在当地看过我们的剧后,专程赶到杭州来看京杭大运河。”萧加说。借着《遇见大运河》这艘船,京杭大运河的水与世界上其他运河的水汇聚到了一起,成为一次历史的交汇,更是一次文化的贯通。

发展的运河:

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大运河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杭州段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

如今,登上水上巴士从武林门码头顺河而行,船在画中游,人在景中行,悠悠运河水见证着发展的沧桑巨变,运河的文化地标正逐步显现“规模优势”和“运河风格”——

水上巴士(王川 摄)

去年10月,拱墅区“小河公园”成了网红打卡地,其前身是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建立的第一座油库——小河油库,是运河历史变迁的重要见证和杭州的“老工业代表”。

2019年,油库全面关停,留下来的旧时遗存怎么办呢?小河公园建设的项目团队代表王刚说:“我们采用创新的艺术化设计手法对旧时遗存进行保护改造和利用,不仅能够让工业遗存见证城市的历史记忆,还能让它焕发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胡晓阳说:“大运河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货运,功能各异的仓储建筑承载着老一辈杭州人的‘工业记忆’,这个‘走红’的改造项目,为运河建筑的再造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的样本。”

运河货运(王川 摄)

是“修旧如旧”,还是“另辟蹊径”?这座公园的成功改造,无疑是运河遗存与当代设计理念融合共生的一个缩影。

解读“人民的运河”,要站在时代的维度上,代入居民、市民的视角和需求,将公共空间、公共文化、公共艺术、公共体育等休闲游憩空间统筹考虑。

今年6月,转型后的大运河杭钢公园迎来首场万人盛会——杭州草莓音乐节,近万名音乐爱好者从全国四面八方相聚于此,潮流音乐与历史文化在这里融合共生。

杭州市商旅运河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沈杨根介绍,当前,杭州正以十大标志性项目为重要节点,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杭州段规划建设。比如,大运河老城区段“水岸互动文旅融合”、小河公园等项目已建成亮相,大城北中央景观大道已基本建成,大运河杭钢公园公共空间、大运河滨水公共空间已开工项目即将全面完工,京杭大运河博物院(暂名)计划2025年完工……

“利用好”的实现过程蕴含着一个辩证的思考:如何让文化具备创新的动能,如何让旅游反哺文化本身?凝练成八个字: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运河庙会(王川 摄)

拱墅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姜国祥说,“大运河文化的保护和利用,需要统筹融合——要保护好,更重要的是利用好,而融入当下生活才是最好的。”

文化本身的基因,就与人的创造密不可分。“我们要让大运河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成为当下百姓可观可感、符合经济民生的文化;让外地游客发现处处是美景;让当地百姓的生活也成为运河明珠幸福图景的一部分。”姜国祥说。

未来的运河:

焕发新的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社会、文化与生态的关系。对于这些关系的系统解读、长期践行,是杭州推动运河相关事业发展的内在逻辑。

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主任房友强说:“大运河杭州段是幸运的,因为杭州很早就从战略层面提出对大运河的保护。”

2003年,杭州成立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委员会,创新推出“综合保护”理念,以“保护第一、生态优先”为核心思路开展工作。

申遗是手段,保护遗产、造福人民是根本。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杭州设立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以更高标准和要求对大运河杭州段进行综合保护管理。

2017年,国内首个保护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性法规《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出台。“它厘清了各个部门的职责,为下一步出台规划依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随后,《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文件相继出台,构建出了“条例+规划+标准+导则”的全方位、系统化法规体系,使得运河保护有章可循。

宏观层面有了方向,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实现精细化管理,杭州也有自己的路子。

“我们依托‘河长制’来保护运河水环境,联动协同,落实整改,形成闭环。”

在杭州城市发展和历史保护研究所所长华芳看来,运河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如何最大程度地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重中之重。

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基础上,规划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这个非同一般的“公园”,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八个省市。

也就在那一年,华芳和她的团队负责编写了杭州、宁波、绍兴三个城市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梳理不同地段、城区的大运河资源,明确差异化建设保护重点。

拱宸桥与桥西历史文化街区是大运河杭州段最具特色的节点之一(王川 摄)

华芳说:“以前的大运河杭州段是被尘封的珍珠,随着人们保护历史文化观念的提升,运河逐渐拭去浮尘,开始散发璀璨光芒。未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不仅要有家国情怀,还要兼具人间烟火气,要打造成践行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一个重要站点。”

这个对未来的期许,正是“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的一以贯之。

如今,新建成的运河二通道,使繁忙如昔的“老运河”与科技赋能的“新运河”完成“使命交接”,既描摹出高质量水运复兴的图景;更助推世界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未来。从历史的舳舻千里、渔火延绵,流淌到如今的物阜民丰、水清岸绿,在“八八战略”的引领之下,这条绵延千年的黄金水道,必将流淌向更宽广的未来!

北高峰观察

大河安澜 其命维新

——王帆

中国大运河是隋唐、京杭、浙东三条运河的总称,杭州是三大运河都流经的城市,有着“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的黄金水道。

站在杭州拱宸桥上,大运河自北而来,舳舻千里,带来的不仅是燕赵齐鲁大地、江南鱼米之乡的物阜民丰,还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鸿恩大德,前古未比。”

让大运河真正成为“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殷殷嘱托,言犹在耳。

杭州始终秉持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创新、创新中传承的理念,保护利用传承好这流动的文化遗产,究其根本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重视民生的保护理念,是实现美好生活的使命和初心。在大运河杭州段两岸,发展与保护相得益彰,经过改建和修缮形成的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保留了依水而居的生活状态,生活品质也得到了提升,人们的美好生活在保护中逐一兑现。

包容创新的发展方向,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时代诉求。大师级作品小河公园是大运河工业遗存利用的杰作,工业文明、文旅融合、科技元素,正是多元跨界的创新理念,为运河注入了新时代的文化内涵。

活态利用的传承模式,是滋润美好生活的文化力量。以前说,运河安澜带来百业兴旺,如今在杭州工艺美术馆,刀、剪、伞这些“百业”以非遗体验项目的形式,每天吸引超过万名游客进馆参观,“百业”成为了活态的文化。

千里运河通南北,悠悠流淌贯古今。

今年7月,谋划30多年的京杭运河杭州段二通道正式通航。“老运河”与“新运河”完成“使命交接”。在保护与发展中,杭州正续写着大运河2500年的历史华章,传承绵延千年的运河文化和运河精神。

运河的杭州故事,生机勃勃、历久弥新!

x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