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旦次旺:西藏普兰中尼边境线上的“翻译官” 当前滚动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静远):孔雀河,藏语称马甲藏布,发源于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喜马拉雅山脉的古真拉北方的冰川,斜贯普兰县的南部,在斜尔瓦村流入尼泊尔西米科特县,并从此处开始成为中国和尼泊尔的边境线。得益于印度洋湿润的海洋季风,孔雀河谷成为阿里少有的适宜农耕的区域,普兰县也因此被誉为“阿里的江南”。在这里,土旦次旺已经工作生活了20年。
(普兰口岸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资料图片)
土旦次旺是西藏拉萨市墨竹工卡县人,2002年12月入警,次年8月被安排到普兰口岸执勤点工作,现任普兰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二队民警。
普兰口岸位于中尼(中国与尼泊尔)9号界桩处,属于国家一类通商口岸,是西藏重要的对外贸易通道之一,包括土旦次旺在内的普兰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移民管理警察们常年驻守在这里。
(土旦次旺(左一)在口岸一线开展巡逻 受访者供图)
“一号翻译官”
因与尼泊尔、印度接壤,普兰口岸是这两国居民朝拜我国西藏境内冈仁波齐峰和玛旁雍措的必经之地,也是国际旅游者进出中国的通道之一。对面的尼泊尔玉萨村和普兰口岸只隔着一条十几米宽的孔雀河,每年五月至十月是旅游高峰期,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有六七百名游客入境。尼方直升机时常在这里接送游客,土旦次旺说,印象里每天总有飞机在头顶盘旋,“人多得很”。
(红框位置为尼泊尔停机坪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由于工作原因,普兰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的民警们常常需要和尼泊尔相关部门会面晤谈,每到这种场合,土旦次旺都是那个“话最多的人”。作为单位的“一号翻译官”,他可以在藏、汉、尼泊尔三种语言间流畅切换,促成双方人员顺畅沟通。
土旦次旺入伍前只有初中学历,后来通过自己努力考取了大专学历。初中毕业后,他就开始为生计奔波。2002年刚入伍时他不会讲也听不懂汉语,在新兵连的三个月里,他几乎没说过汉语,看到身边战友做什么他就跟着做什么。“那时候心里很别扭。因为自己没读过什么书嘛,心里想表达的表达不出来,他们想和我说话我也听不懂,很无奈。”
参加工作后大部分同事都是汉族的,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土旦次旺下定决心要把汉语学好。他找到同年兵请求他们在汉字上标注拼音,并在下面注上藏文,“每天就看着这三行不停地背”。藏语和汉语在发音和语法上有很大不同,总让他摸不着头脑,有时候明明背会了,还兴冲冲地找到汉族同事想用汉语交流,结果一开口又忘了,“都把别人问烦了”。
(土旦次旺领取戍守边疆纪念章 西藏边检总站 郭远敬 摄)
刚工作那几年尼泊尔边民还没有边民证,只有身份证,出入普兰口岸时,执勤人员会详细询问边民身份信息。有一次,土旦次旺看到一位战友用流利的尼语跟尼泊尔边民交流,刚学会汉语的他又傻眼了,本以为学好汉语就够了,没想到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就这样,他又开启了“疯狂尼语”的学习模式。土旦次旺从边检站借来了汉尼、藏尼字典学习尼泊尔语,一有空就追着单位尼语比较好的同事请教发音要领,平时遇到出入境的尼泊尔边民他也会想方设法多说上几句。
除了日常用语,土旦次旺会优先学习和出入境边防检查工作相关的词句。无论白天有多忙,晚上休息前,他总会拿出学语言的笔记本看上一会儿。
(土旦次旺学语言的笔记本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过去几年受疫情影响,能和边民群众交流的机会很少,他担心自己缺少了练习语言的场景尼语能力会退化,还特意加了尼泊尔边民的微信账号,一有空就和他们聊天。“比起看书这样更不容易忘记。有时候他们说了一个我不认识的新词,我就赶紧去学习。”
为了工作需要,土旦次旺几乎都是选择冬天游客少的时候休假。有一次他在休假期间,碰巧赶上单位要和尼方会晤,大家就给他打视频电话让他线上翻译。“确实离不开他,他一休假我们心里都没底。”执勤二队队长罗生林说。
(土旦次旺与尼泊尔武警交流沟通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对于只有初中学历的土旦次旺来说,学习语言并非易事,而支撑他学习的动力就是想帮助尼泊尔边民顺利地和我方沟通。
土旦次旺曾在核查证件时遇到过这样的事,有的尼方边民淋雨后证件被打湿了或照片掉落了,因为语言不通,自己没法和对方解释,只能让他们原路折返,那时他就想,如果没有语言障碍的话,至少能跟对方讲明白是怎么回事。看到尼泊尔边民想说却说不清楚,他便想起自己在新兵连时“有话说不出”的样子。“他们有些人鞋子都穿不起,看着真的好可怜。可能是自己小时候过的苦日子太多了,哪怕能帮别人一点点,心里也挺开心的。”
孔雀河畔的守护者
土旦次旺对眼前的孔雀河再熟悉不过了。他们每天要巡逻3次,不同的时段有不同的巡逻路线,但无论走哪条路线,脚边总有静静流淌着的孔雀河。“对这里比对老家都熟悉,斜尔瓦村的青稞地我一看都知道是谁家的。”
临近普兰口岸的斜尔瓦村现今居住着17户人家,每一户的情况土旦次旺都了如指掌。某种程度上,很多时候是村民们的家常炊烟填补了戍边民警们内心的孤寂。
土旦次旺经常到村民家走访聊天,帮助村民们种青稞、耕地,大家也都把他当成“自己人”。罗生林介绍,每次宣传边境相关政策都要靠土旦次旺去跟村民们讲,“好多政策宣讲要是没有他参与,开展得会很困难”。
(土旦次旺到斜尔瓦村村民家中走访 西藏边检总站 郭远敬 摄)
常年驻守在边境一线,土旦次旺见证了边境线上老百姓们生活的蝶变。随着这些年我国边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他就想要尽己所能地多帮助玉萨村的尼泊尔边民。
罗生林回忆,之前有一位尼泊尔边民在联检大厅突然身体不适倒地,土旦次旺赶忙将他送到医院。医药费200多元,但这位边民身上只有200尼币(约等于10.5元人民币),剩余的钱都是土旦次旺交的,“对方当场就跪下来了”。前段时间,土旦次旺还自掏腰包给尼方送了冰柜等物资。尼泊尔警察每次提到土旦次旺时同样赞不绝口:“他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不仅在工作上,生活中也是。”
土旦次旺对普兰有很深的感情。有时候碰到拉萨来的游客,一听到他老家在拉萨,却在边境线上待了20年,很多人都惊讶于他是如何在这么偏僻的地方“熬”了这么久。但他却时常感叹20年过得还是很快的,从来没有过不想在这里继续待下去的念头,“别的地方都不想去。”
(土旦次旺到10号界桩巡逻 西藏边检总站 郭远敬 摄)
土旦次旺说自己会一直坚守在这里。“如果我不在这里工作,现在都不知道在干什么,有可能还在种地,也有可能开了个小店当老板。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家里很穷,但现在家里有车有房了,这一切都是国家给我的是不是?所以我要好好努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从一名“边防老兵”到“移民新警”,土旦次旺一直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最近,他正忙着准备全国检查员等级资格考试。“我看着联检大厅里的同事坐在检查台上很帅,我也想以后能坐上去。”这段时间一下班他就会到培训室做题备考,很多理论知识他理解不了,会比别人慢一点,但他随即又说,“别人能干的,我自己也能干”。
普兰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主要担负着普兰口岸(中尼)及强拉通道(中印)出入境人员、交通工具的边防检查工作和口岸限定区域及两翼的管控工作,还担负着普兰口岸斜尔瓦联检大楼执勤现场和普兰县城联检现场两个查验现场的旅客出入境边防检查工作。
(普兰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民警徒步巡逻 西藏边检总站 郭远敬 摄)
近十年来,普兰口岸共检查出入境印度、尼泊尔边民和印度官方香客人员26万人次,推出便利旅客措施10余项,开展救援40余次。
普兰县这片绿洲自古就是令外来商旅心驰神往的好地方,500年前普兰就有了中、印、尼三国传统贸易市场,从这里,数十条古商道孔雀开屏般伸向喜马拉雅的每个垭口。
今年3月1日,西藏普兰口岸正式恢复双向过货,此前受疫情影响,普兰口岸一度暂停通关。罗生林介绍,目前普兰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已提前做好高峰客流预判,并制定了有效应对预案。
(站在斜尔瓦村眺望远处的玉萨村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在潺潺流淌的孔雀河旁,卫国戍边的移民管理警察仍在默默守护着。